養殖失敗的“五大原因”
1.發病死亡率高,回捕率低。養殖河蟹的發病死亡現象比較普遍,除常見的纖毛蟲、爛鰓、腸炎、水腫等疾病外,近幾年又發現了一種名叫'抖抖病'的疾病,此病來勢猛,防治效果不佳。
2.清塘不徹底,防寒不及時。近幾年來,蟹大約有80%的種用苗是人工培育的豆蟹。由于豆蟹規格小,很容易受青蛙、蟾蜍、水老鼠、龍蝦危害。
3.投放數量不足,養殖產量低。據調查,有的每0.067公頃放扣子蟹苗700只,豆蟹苗2000只。實踐證明700只扣子蟹,成活率以60%計算,產成蟹只有420只,平均每只125克,合計只有50.25公斤。
2000只豆蟹成活率以30%計算,產成蟹只有600只,每只平均75克,合計只有45公斤。按上述放養模式,養殖必然虧本。目前江蘇、上海等地一般養殖0.067公頃單產可達100-150公斤,最高的田塊可達350公斤,他們的經驗主要一條就是以密取勝。
4.防逃措施不力,逃蟹時有發生。河蟹的逃逸能力非常強,只要在池塘的進出水口旁或其它防逃的圍欄處有漏沿,河蟹就會成群結隊地不斷逃逸。養蟹造成空塘的例子屢見不鮮。
可以這么說,凡是養殖河蟹的十有八九的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逃蟹現象。
5.防竊措施不力,被竊屢見不鮮。每到秋季河蟹性腺成熟后,河蟹就會上岸到處亂爬,一到夜晚到處有人打著手電筒出來尋蟹。有人甚至入蟹池竊蟹。防竊措施不力,成蟹被竊,是養蟹不佳的另一個原因。
防范“五措施”
1.嚴防竊賊。秋天,河蟹上岸時,要專人輪流看守,嚴防竊賊,確保豐產豐收
2.徹底清塘,及時消滅敵害。清塘前,要將池塘里的扣子蟹捕捉干凈,然后帶水清塘。帶水清塘消毒后,在投放苗種前還要檢查是否有敵害,特別是青蛙,要及時消滅。投放苗種后也要堅持天天巡塘,嚴防外來敵害危害幼苗。
3.以密取勝,提高單產。根據多年的實踐,如果飼養扣子蟹每0.067公頃必須投放3000只左右,成活率為60%,產成蟹1800只,每只100克,可達180公斤,如投放豆蟹,每0.067公頃最好投放8000只,成活率30%,產成蟹2400只,每只75克,可產180公斤,內塘產量不會超過50公斤,必然會造成虧本。
4.要以防為主、實行健康養殖。首先必須做好池塘的嚴格清塘消毒。帶水消毒后,在投放苗種時要用5%的食鹽水浸浴30分鐘。在養殖過程中,定期用生石灰防病消毒。
5.做好防逃措施,杜絕一切漏洞的發生。特別是一些新的養蟹戶,在安裝進出水口時,泥土要夯實,并用水泥封好,排水時要專人看守,防止萬一。